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引领下,开源CPU项目“香山”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了国产高性能处理器核的崭新篇章。近日,该所研究员包云岗通过社交媒体,深入剖析了“香山”项目的成长轨迹,揭示了高端CPU IP核研发过程中的重重挑战。
包云岗强调,相较于直接设计一款CPU,开发一款具备竞争力的CPU IP核无疑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尽管在面积与功耗上的要求可能相对宽松,但要在性能、面积及功耗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以实现卓越的整体表现,却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
“香山”项目作为中国科学院先导战略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9年起便承载着打破技术壁垒、推动国产芯片自主可控的使命。2021年,第一代“香山(雁栖湖)”处理器核成功问世,其主频高达1.3GHz,采用28nm工艺,同频性能已与ARM A72持平,标志着我国在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后,在2023年5月,第二代“香山(南湖)”处理器核惊艳亮相,主频跃升至2GHz,设计工艺更是提升至14nm,成为国内首款对标ARM A76的高性能开源RISC-V处理器核,进一步巩固了“香山”系列在业界的领先地位。
而据最新消息,第三代“香山(昆明湖)”处理器核预计将于2024年4月正式开源发布。这款采用7nm工艺制造的处理器,主频将突破3GHz大关,SPECINT2006评分更是达到了15分/GHz的惊人水平。作为基于开源模式联合开发的产物,“香山(昆明湖)”不仅展现了我国在高端处理器核研发领域的深厚底蕴,也彰显了RISC-V指令集架构的无限潜力。
RISC-V指令集架构以其精简的指令集、高度的可扩展性以及开源的特性,被业界广泛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第三大处理器指令集架构之一。对于国内芯片企业而言,拥抱RISC-V不仅意味着能够避开传统处理器架构的专利壁垒,更是实现芯片产业自主可控的重要路径之一。
从“香山”项目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高端CPU IP核的研发之路并非坦途,而是需要科研人员不断攻坚克难、持续优化。对于国内芯片企业来说,要想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智慧。然而,随着“香山”等项目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芯片产业的崛起已经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