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发布了一项关于金属材料疲劳失效的重大研究成果。疲劳,这一在承受循环应力或交变载荷的工程结构中尤为突出的现象,长期以来困扰着材料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其中,循环蠕变,也被称为棘轮效应,是金属材料疲劳变形中更为严重的一种表现。
高强度材料往往伴随着循环软化和应变局域化的问题,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会加剧棘轮效应,导致构件过早地发生疲劳失效。因此,如何提升高强度金属材料的抗循环蠕变损伤能力,一直是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幸运的是,这一难题近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卢磊研究员团队,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朱廷教授携手合作,共同揭示了这一科学难题的新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科学》周刊上在线发表。
研究团队在传统304奥氏体不锈钢中引入了空间梯度序构位错胞结构,这一创新性的方法成功实现了高强度与优异抗循环蠕变性能的完美结合。实验结果显示,经过改良的不锈钢屈服强度提升了2.6倍,同时,其棘轮应变速率相较于相同强度的不锈钢及其它合金降低了2-4个数量级,这一突破无疑为结构材料抗棘轮损伤性能的提升打开了新的大门。
据中国科学院官方报道,这种梯度位错结构的引入方式颇为独特,科研人员形象地称之为“拧麻花”。他们通过控制金属往复扭转的特定工艺参数,在材料内部引入了一种空间梯度有序分布的稳定位错胞结构。这种结构如同在金属材料内部植入了一个亚微米尺度的三维“防撞墙”筋骨网络,有效地阻碍了位错的移动,从而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抗循环蠕变性能。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金属材料疲劳失效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高强度金属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高性能、长寿命的金属构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