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科技领域的一次重要盛会上,2025年中国航天大会于4月24日在上海隆重开幕。此次大会的核心亮点之一,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王巍代表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大会学术委员会,揭晓了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这是自2020年以来,中国航天大会第六次发布此类重要信息,而此次发布尤为特别,因为它是首次针对先前提出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展示实质性的研究进展。经过航天领域多位院士和专家的评选,共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进展脱颖而出。
其中,关于外日球层与星际空间环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自2020年发布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科学与技术进展。不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频频亮相,还在多个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进一步夯实了研究基础。在技术层面,能源、探测器、载荷等技术迭代推进,未来目标是争取在2030年前立项,并于2049年实现飞行距离达100亿公里的太阳系边际科学探测。
面向空间超大型天线结构的在轨增材制造技术同样取得了稳步推进。该技术难题自发布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学术层面,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技术方面,已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提出了在轨建造大型空间天线的方案,并开展了相关技术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超大型空间光学装置在轨组装与维护技术方面,研究工作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该领域召开了全国学术会议,发表了多篇论文,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技术方面,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未来将紧密围绕天文观测及对地观测需求,完成技术迭代,实现跨越式发展。
与5G/6G技术融合发展的卫星互联网络通信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该技术难题发布以来,获得了全球通信产业的积极参与,3GPP提出的非地面网络体制标准正在稳步演进。学术层面,召开了相关大会,发表了多篇论文。技术方面,牵头完成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对天地融合架构等进行了技术攻关。
太阳磁场周期性反转与太阳全球磁场探测的研究同样备受瞩目。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系列成果。技术方面,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香山科学会议等平台,构建了“科研-工程-数据”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未来目标是实施三步发展战略,系统阐明太阳磁场周期物理规律。
星系生态环境中的反馈效应及“重子缺失”问题同样取得了稳步推进。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发表了多篇论文,增强了学术共识。技术方面,成功立项并完成了国家研发课题,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大空域跨速域高速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学术层面,召开了全国学术会议,发表了系列论文,提出了“涡波一体”气动设计原理。技术方面,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开发了我国首款集成交互式乘波体设计软件,完成了系列试验验证。
太阳系外宜居行星与生命标记及其搜寻、证认方法的研究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召开了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多篇论文,积极推动国际学术界达成共识并形成合作。技术方面,在光干涉成像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并提出了工程实施路线图。
远距离大功率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同样备受瞩目。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发表了多篇论文,深化了理论探索。技术方面,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最后,利用月壤资源实现月面原位建造的研究也取得了稳步推进。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发表了多篇论文,增强了学术共识。技术方面,成功立项多个国家级项目,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阶段成果显著。未来,将围绕“嫦娥八号”任务,研制原位资源利用试验装置,在月面首次开展月壤打印。